课程改革推动学科融合共进
——大足区小学科学赵祖莉名师工作室在川渝第四届名师课博会展示
为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建构跨区域大教研格局,12月20日,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第四届名师课博会在江津隆重举行。此次盛会汇聚了众多教育精英,共同探索教育创新与发展的新路径。
此次课博会上,大足区小学科学赵祖莉名师工作室的学员、大足区实验小学科学教师周莎,在江津四牌坊尚融小学会场进行了跨学科课程的优秀课例《探究缫丝技艺——改进手动缫丝机》的精彩展示。这一课程不仅展现了周莎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更体现了大足区小学科学教育在课程改革和学科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
《探究缫丝技艺——改进手动缫丝机》的课程设计独具匠心,巧妙地将科学、技术、工程、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在课堂上,周莎老师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了古法缫丝的过程,并亲身体验了手动缫丝机的使用。通过这一实践环节,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
随后,周莎老师引导学生们分析和整理手动缫丝机的不足,鼓励他们提出改进方案。在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后,周老师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小组合作实施改进计划。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学会了如何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
课堂的最后环节,周莎老师适时地引入了缫丝工具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进程,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智慧的传承和工匠精神。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激发了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下午,大足区教师进修学校科学教研员赵祖莉以“跨学科学习探索:《蚕丝扇——探究缫丝技艺》创新实践研究”为主题,向与会者汇报了整个课例的研发情况。她指出,该课程以科学、历史课程为基础,从科学与人文的双重角度展开,将科学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充分展示了课程改革在推动学科融合共进方面的巨大潜力。
赵祖莉老师还表示,她希望通过这一项目,让学生们通过解决一个真实问题,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挑战,从而培养他们的工程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这一课程,激发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加师生的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本次活动不仅仅是大足区小学科学跨学科课程的展示,更是大足区科学教育水平的一次全面展示。它充分展现了该区在课程改革和学科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撰稿人:邹易岐 周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