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逐墨痕 书香润桃李
——高中语文刘尚秀名师工作室读书分享活动简报
为提升教师的阅读水平,带动更多的人阅读,大足区高中语文刘尚秀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于2024年10月23日下午在区进修校一会议室举办了工作室第二次读书分享活动。
工作室负责人刘尚秀老师以2024年新高考Ⅰ卷和Ⅱ卷学生作文审题立意不准的问题为例,强调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接着又多角度解读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素食者》,并分析了其得奖的原因之一——作者韩江站在尊重生命和个性的角度叙写,立意深广。刘老师重点分享了亨利·基辛格的《论中国》。基辛格作为一名国外政治家,在中国生活了40余年,他以美国政治家特有的眼光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和思维作了深入的分析。这既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在探讨与他国关系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姚平老师比较分析了韩江的《素食者》和阎真的《沧浪之水》。
姚老师带领大家透过文字品味了两部作品对人性的细腻描写和对情感的深沉表达。她从“小我”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教给学生主体意识。因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勇敢面对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挣扎。
王琳老师分享了罗晓晖、冯胜兰的《追求更高品质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学可以分为预习课、文本分析课、评价鉴赏课、文学史课、训练课、综合实践课、学科阅读课等课型。并强调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抓住文本特质确定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课型。
余龙浩老师向大家推荐了柏杨的《中国人史纲》。这是一本系统梳理中国历史的杰作。余老师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他认为,教师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有思想,不能把学生当做知识点的垃圾桶,而是要引导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引发了在座老师对当前教育模式的深思。
徐登海老师分享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该书讲述了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文学成就。他深刻解读了苏东坡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其在逆境中追求真理,坚守内心的精神,鼓励大家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滋养心灵。
曾晓慧老师介绍了《墨子与墨家》。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墨家学派的思想精髓。她以“兼爱非攻”为核心,探讨了墨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启示,以及其“实干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程凤老师分享了她阅读刘亮程《大地上的家乡》的感受。程老师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绘,带领大家走进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她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以及这种情感对现代人的共鸣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自己对于学生写古体诗的感受和想法。
雷瑞娟老师剖析了《红楼梦》中的小人物形象。雷老师以“草根悲歌”为主题,揭示了底层人民的生活艰辛与不屈的人性光辉。她认为,关注小人物是文学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理解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视角。每一个小人物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我们要关注文中的小人物,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
戴文静老师以姜戎的《狼图腾》为例,探讨了“生存哲学”的内涵。她指出,书中的狼性精神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启示。她认为其中信仰问题需要我们注意,信仰是可敬也是可怕的。
唐洁老师分享了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作品《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她说这本书主要通过作者从大山走出的成长故事,揭示“教育改变命运”的主题。这本书不仅激励了许多读者,也引发了读者对自我成长和追求梦想的深思。
谭婧老师则结合自己在上海的学习经历,详细介绍了“项目化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她指出,“项目化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跨学科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她还分享了张人利校长的教育实践,进行试卷奖励制度等,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创新的可能性。
杏坛逐墨痕,书香润桃李。本次读书活动不仅仅是“读万卷书”的智慧碰撞,还有“行万里路”的实践感悟。每位分享者都以独特的视角,分享了自己阅读学习的个性化感受与思考。这不仅提升了教师们的阅读兴趣和素养,也为大家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愿阅读的光芒照亮每个人的心田,愿知识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携手前行,在阅读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影响更多的老师,培育更好的学生。
刘尚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