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统编教材 促进素养发展
——大足区小学语文学科“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习作教学”优质课竞赛综述
4月14日至17日,大足区小学语文学科“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习作教学”优质课竞赛活动在昌州小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汇聚全区28名优秀教师同台竞技,围绕“教学目标精准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活动儿童化、教学评价对标化”四大维度展开深度探索,全面展现区域语文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成果。现将赛课现场的综合情况汇报如下:
一、赛事说明
本次赛课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由参赛选手提前一个月抽取执教内容与班级,通过团队集体研磨后呈现40分钟现场课。执教内容涵盖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的单元习作,聚焦想象、写人、记事、介绍说明、作品梗概五种不同类型的习作,全方位展现各团队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教学的研究水平,颇具引领性。
二、主要突破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定精准的教学目标
参赛团队紧扣新课标,立足“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精准定位,制定了清晰的教学目标。
1.学习路径清晰,目标中通过阶梯式任务分解习作难点。如,海棠小学的《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学目标:(1)能根据探险的需要,合理选择探险场景、人员及装备,合理想象可能遇到的险情。(2)能初步学会要综合考虑探险各方面的因素,构思丰富而合理的探险求生方法。能绘制“探险求生图”,创编出丰富而合理的故事情节。(3)能借助“探险求生图”,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用上“人物表现不寻常”“所见所闻有细节”的方法,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写出人物心情变化。(4)能在创编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中感悟探险精神,收获成长。
2.学习方法清晰,目标里强调策略引导与能力迁移。如,龙岗一小的《让真情自然流露》教学目标之一:能运用直接表达,融情于人、事、景等写法,表达真情实感。城南创新小学的《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学目标之一:在描写科幻故事的过程中,写清楚科幻景象、科技变化、人物表现,从而去突出科技感,能根据想象写出奇特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
3.学习结果清晰,课时目标明确素养提升的具体表现。如,三驱小学的《国宝大熊猫》教学目标之一:结合富有趣味的情境,利用已整合的信息,介绍大熊猫,做到介绍准确、清楚,语句通顺,语言有趣。
本次赛课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各参赛教师均精准锚定学段要求与学情特点,将课程育人理念深度融入教学目标设定中。如,昌州小学的《我学会了____》融合个人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和情感共鸣,从中汲取成长力量;海棠小学的《神奇的探险之旅》通过场景预设,人物、险情、装备、求生四要素互相链接,激发思维的火花;迪涛学校、龙水一小的《故事新编》在解构与重构中提升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立足教材与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执教老师们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兼顾系统性、科学性与适切性。
1.纵向关联教材逻辑,精准把握统编教材习作能力的进阶序列,找准每堂课的核心增长点。如,蒋昌州小学的《我学会了__》一课中,衔接四年级“按顺序写事”的基础,先梳理出学做某事的步骤图,然后聚焦“将学习过程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部分写具体”这一难点,实现能力提升。
2.横向整合单元资源,将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融入习作任务,促进能力迁移。如龙岗一小的《让真情自然流露》,无论从习作的选材还是方法上都深度关联单元文本,实现读写法迁移。
3.深耕主题适配性,基于大赛指定习作主题,执教老师们精准链接学生认知与兴趣点。如,玉滩小学的《神奇的探险之旅》,通过关注情节构思图中的合理性,利用地理学知识,将奇特想象与思维训练结合;由龙石小学的《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以“特点捕捉—事例匹配—细节描写”为路径,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到提炼人物特质,实现习作任务与儿童经验的深度契合。教学内容既服务于目标达成,又彰显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活动设计儿童化,重视儿童真实需求
课堂活动立足儿童视角,构建“情境化任务驱动+阶梯式支架搭建”的实践体系,通过问题链引导、微课示范、图表建模等结构化语言实践路径,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任务。
1.课堂情境真实化,创设日常生活、文学体验与跨学科学习三类情境。如双路二小的“制作成长纪念册”,龙水二小的“以书会友”,西禅小学的“漫画配文赛”等,增强任务代入感。
2.语言实践结构化,搭建问题链、范例、微课、图表支架等支持系统,引导学生经历“输入—内化—输出”完整学习过程,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如,香国小学的《这样想象真有趣》一课中,通过搭建问题链支架“它去哪里?做什么?遇到了什么情况?它当时怎么想的?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尝试想象,形成童话写作框架。双路小学的《“我”的自画像》、龙水二小的《写作品梗概》、迪涛学校的《故事新编》等都通过微课支架,直接让学生习得方法,实现学法迁移。海棠小学、玉滩小学的《神奇的探险之旅》借助图表支架描绘“探险求生图”,通过写出三次“遇见的困境、求生的方法”,理清故事脉络,构建一波三折故事情节。
执教老师们在评价设计中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
1.目标导向一致,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评估证据,确保评价内容与学习成果精准对标。本次赛课,执教老师们都能根据拟定的课时目标设计评价标准,以评价量表来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评价与目标统一。如,海棠小学的《神奇的探险之旅》,设置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评价阶梯“想象丰富而合理—困境求生写具体—心情变化写出来”,处于最高层级的“心情变化写出来”是学生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过程动态进阶,进入课堂的星级评价、层级反馈等工具,实时诊断学情并调整教学策略,推动能力螺旋上升。如,昌州小学的《我学会了__》,设计了“初写评价表”与“提升评价表”,学生通过“初写—互评—修改—再评”四步,清晰看见进步轨迹。
3.激励功能凸显,通过语言鼓励、成果展示等方式柔化评价张力,激发学生表达自信与内驱力,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本次赛课的执教老师们善用学科化语言进行即时鼓励,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增强表达自信,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良性互动。
(五)课堂驾驭灵动自然,彰显教师专业素养
本次参赛的28位语文教师年龄跨度大,整体实力强。无论是已年满50周岁的老教师,亦或是刚参加工作不到3年的新教师,都能娴熟地操作新媒体新技术,与学生真实互动。
1.关注学生真实需求。玉滩小学刘贵岚老师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当发现学生构思的探险情节图不合理时,能及时调用地理学知识进行临场指导,体现了教师深厚的学科素养。双路小学李佳豪、周文文,龙石小学伍西南等青年教师,均能在课堂上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回应学生的需要。
2.合理运用前沿技术。迪涛学校唐梦雨、龙水一小魏颖、龙水二小姜力丹、双路小学李佳豪、城南创新小学唐明丽等教师,敏锐捕捉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新技术,巧妙融入教学互动中,让课堂互动更加真实有趣。
本次竞赛是大足区深化语文课程改革、践行新课标理念的重要实践。活动以习作教学为切口,通过精准目标定位、结构化内容设计、学科化活动实施与科学化评价推进,为区域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大足区将持续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落地路径,推动语文教育迈向“素养为本、育人为魂”的新境界。
供稿:何敏 梁琴
|